首页 > 中国梦 > 第3章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

我的书架

第3章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一、安居梦

如果按照户籍人口的30%计算,现在有4亿人口规模的城市居民;随着转移的常住人口不断变成定居人口,到2040年,城市居民人口的比例有可能达到80%,城市固定居住人口可能达到12亿左右。这样一个从4亿,到未来规模越来越大的12亿左右城市人口的理想,也是世界各国发展史上罕见的。

在城市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舒适而体面的房屋,是每一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的最重要梦想。许多人已经实现了,但是,相当多的城市居民还居住在条件较差、面积较小、环境不佳的居所里,他们梦想着拥有一个理想的房屋;相当多,并且越来越多的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和军中复转的学生和复员军人在就业后多年中,在租住的条件不是太好的居室中每天都为支付不堪重负的租金而担忧奔波,省吃俭用,苦苦攒钱,梦想能买得起属于自己的房屋。特别是那些在“鸽屋”、“集箱屋”、“蜗居”、“蛋居”、“笼格”、“斗室”中群租栖身,在“城中村”、郊区农户家租住,在城郊和工作地之间每天路途上通勤几小时的人们,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宅,有一个自己的家,会是他们在城市中的头一个,并且可能是毕生奋斗的梦想。让85%的城市居民,成为没有属于自己住房的租房客阶级,去向15%的多套房的城市居民阶级交租,15%的城市人依靠租房食利,既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这样的设想,肯定不是中国梦。

就目前来看,城镇住宅供给与需要的缺口巨大。2010年城镇住宅面积约112亿平方米,如果2010年底城镇人口达到6.4亿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仅为17.5平方米。估计城镇中2亿人为进城农民人口,按照农民人口每人20平方米和城市居民每人30平方米的标准衡量,城镇总共需要住宅172亿平方米住宅,即使平均计算,不考虑多套房和住宅面积较大的家庭因素,目前的住宅需要缺口也为60亿平方米之巨。

住宅资产分布不平衡。我经过小范围调查和估计,住宅资产的分布状况为:2亿进城市农民人口和城镇中原有的7520万人口,即估计这部分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43%,他们没有自己在城镇中的住房,属于城镇无房和租房住人口;据保守估计,6.4亿城镇人口中,1%的居民自有住宅面积平均为130平方米,小计为8.32亿平方米;2%的城镇居民自有住宅平均面积约为65平方米,小计为8.32亿平方米;5%的城镇居民其自有住宅面积平均在40平方米左右,小计为12.8亿平方米;有25%的居民平均面积为30平方米,小计48亿平方米;有20%的居民平均面积为20平方米,小计25.6亿平方米;有10%的居民平均面积为14平方米,小计为8.96亿平方米。平均住宅面积30平方米以上的33%的城镇居民拥有69.14%的城镇房产。当然,这只是我根据各地不同社区现有资料研究的估计,真正比较准确地搞清多大比例的城镇房产在各类城镇居民中的占比关系,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房屋普查。

如上所述,目前城镇住房缺口高达60亿平方米之巨。这是一个惊人的、举世无双的缺口,考虑其分布不均等因素,估计可能在100亿平方米左右。面对这个独特而又严峻的民生现实,我们的相关理念和制度、财力和房价、土地资源等要素,能够在几年内填补如此巨额的缺口吗?在未来的30年,能够实现即将达到12亿的城市居民所需360亿平方米之巨住房梦吗?

这样的民生问题,仅仅靠政府建设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能满足这样庞大的住宅需求吗?需要想出最为经济,调动人民积极性,并且不会使政府财政破产的途径。高收入人群的住房完全由市场调节解决。绝大部分中等收入人群由市场解决,政府要控制住房价收入比,控制住房价增长不超过收入增长,并且,鼓励农村的宅地林地耕地流转,使农村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形成在城市中买房的一部分支付能力。一小部分低收入人群,则由政府保障房来解决他们的居住需求。我认为,只要思路正确,理顺有关体制和机制,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居住问题并不难解决。

二、乐业梦

就业是绝大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之源,生活之本;而创业则是城市人,特别是一部分城市中青年人的富裕之道,成就之路。相当多的城里人,特别是毕业的大学生,复转的退役军人,向往有一份安稳、收入较丰和交纳足够社保费用的工作;其中的一部分城里人,他们想自己投资一家工厂,开办一家公司,注册一个诊所等等,他们想创业,通过敢冒投资风险,开拓市场,成就商业事业,获得人生奋斗的成就;还有一部分城里人,他们想成为投资人、企业合伙人、职业经理人、律师、医生、公务员、研究人员、工程师、科学家、教授等等,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甚至是终身的学习和实践,在自己的领域中拼搏,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未来4亿到12亿中国城里人的就业和创业之梦。中国城里人对这些梦终身不懈、前赴后继的追求,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之时,满足着他们的生活需要,使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富裕,同时也促进着国家的强盛。

欧洲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农业破产,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也遭遇了人口严重过剩的局面。然而,他们当时依靠向外侵略和发现新大陆,对外转移人口,不论是留在国内的人,还是转移到本土以外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大多都实现了他们的就业和创业梦。“美国梦”,就是欧洲转移人口在北美的就业和创业之梦。

中国人的就业创业之梦有自己的独特性。中国从劳动力供给趋势看,一是由于人均耕地相比世界他国太少,由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较快,由于在农业中劳动的生产率太低,农业中现存的劳动力过剩异常严重,中青年劳动力,特别是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中流动,未来的五年中,年转移压力在1000万左右;二是城镇中高中毕业、大中专学生毕业,复员军人,新增的劳动力,企业破产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再就业的劳动力,其劳动力供给也在1000万人左右;30年后,城市中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将从现在的3亿人左右增加到7亿人之巨,在城市中,我们未来平均每年的新增劳动力就业供给压力为1330万人。

而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看,一是中国公务员和事业领域供职的规模已经太大,税费之沉重已经不能再供养更多的就业人口了;二是工业内部,由于劳动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社保养老、医疗等保险的规范,劳动成本上升,也推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整体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弱,甚至未来一些产业的衰落还要挤出劳动力;三是农村和农业领域不仅不能再吸收劳动力就业,每年还要向城市挤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四是由于城镇化滞后,包括原有和目前体制对服务业发展的歧视,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不如与我们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五是从地方政府GDP和增加税收的取向看,更愿意发展相对吸收劳动力就业弱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而忽视能大量容纳劳动力就业的小型和微型企业的发展,并且由于城市管理和建设与小商小贩小店的现实冲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在客观上还受到损害和限制,注册登记准入、税费负担、繁多的检查和罚款、融不到资等都是小型和微型企业在目前的中国难以正常发展的体制障碍。

与欧美国家工业化过程不一样的是,现在的世界格局,中国不可能大规模输出人口,中国注定要在自己的国土上解决数亿人的就业和创业需要。也就是说,中国人,要在自己的家里实现自己的就业和创业梦。我们在这样大的世界罕见的劳动力供给压力下,在目前极不利于就业和创业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政策环境中,众所周知,没有就业就没有满足生活需要的收入,没有体制政策条件就没有创业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数亿城里人能乐业吗?未来将近12亿的中国城里人,能通过就业和创业,过上富足和富裕的生活,以及成就他们的事业吗?他们能实现他们的就业和创业之梦吗?

东亚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是人口密度比中国大陆大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二元结构转型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很长时期中,其失业率都很低。关键是,在对外关系上,他们采取能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产业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在企业规模上他们采取了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小企业立国立岛的举措,在产业结构上采取了不抑制,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所走过的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道路,应当成为中国未来学习的模式。中国完全有能力不走欧洲侵略别国解决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和劳动力过剩问题的老路,也完全有能力在不向世界大规模输出人口和劳动力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业,来实现中国人的充分就业。

三、社会保障梦

人们在基本和向往的生活需要满足之后,生活、工作及环境的安全与祥和,是人们高一个层次的需求。在一个复杂环境下的城市中,城里人,更有他们的安全与祥和之梦。

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在经济和社会的二元结构剧烈变动过程中,那些年老、失业、生病、伤残的人群,那些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急剧转移后,在就业和职场激烈竞争中,即使工作和健康正常,但对失业、退休、生病和意外伤害担忧的人们,在年老和意外情况下,生计的安全,是他们安全之梦的重要内容。

中国历史上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未来的生活安全讲,土地和儿子就是他们将来的保障,自己给自己储蓄,是防范未来生活风险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中,我们企图用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办法,来防范年老、生病和伤残等风险,同时我们强调生产,将应当提取的诸如此类的社会风险基金没有提取,社员和职工的养老金变成了扩大再生产的厂房、机器和马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才开始着手学习和建立城乡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

什么是城里人的生活安全之梦呢?概括起来,基本的生活安全,就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助,贫有所济。现代城市家庭的人口结构,资产积累,工作方式,用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等,与传统的农村家庭已经大不一样。需要建立与这种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养老、医疗、失业、伤残、贫困等救助和保障模式。即能工作时、健康时,努力工作,在个人收入和工作单位方提取各种保障资金,建立个人帐户和统筹基金,到生病、老年、意外和需要帮助时,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支付其需要。从土地养老、养儿防老,自我储蓄,计划公有低效率保障,到国家建立和形成社会保障网,健康、青壮年、有能力时,依靠自己;生病、伤残、老年、失业、就业前、无助时,依靠国家和社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老来和弱势时无忧,这就是现代中国城里人的生活安全之梦。

有专业人士估算,即使不计失业保障,狭窄口径的保障资金需求也至少在10万亿,截至2012年底审计署审计的数据,全国各类社保基金积累额仅为3.6万亿元。有人士指出,“过去主要是企业养老,低工资高就业是资金缺口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还有低工资、无社保,不以人为本,将劳动者的再生产投资,挪用在了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上,这是问题形成的根本。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下,各地社保部门均调用个人账户资金用于当期支付,个人账户有名无实,长年“空转”。挪用个人账户造成的新债,远未偿还的“隐性负债”旧债,以及还要继续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加之还要提高水平,增加和完善险种等等,潜在的资金缺口,我估计在3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

中国城乡13亿到未来15.5亿人的各种生活安全之梦,即一个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我们拿什么去建立呢?

当然,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要扩大,要应保尽保;但是,社会保障的水平,要量力而行。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越来越大,财政收入的增加,以及国有资产的社会化,社会保障资金的欠账和缺口,会逐步得到弥补,社会保障的水平也会逐步得到提高。

四、公共服务梦

一个社会从自给自足的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转向开放的城市社会和现代经济,其家庭和个人越来越多的家需和劳务被社会化了,非公共物品,如家电、汽车等等,由市场提供;而路灯、公路、供排水、警察、燃气、教育等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像政府、军队、外交、司法、警察、教育、医疗、交通、供排水等这样的机构和事务,需要每个家庭让渡一部分自己的权利,交一定的税收,由集中的公共机构去解决。其优点是,公共服务规模化、专业化,降低了人们满足这些生存和发展需求的交易成本。举例来说,一个家庭,教育方面自己聘请教师,教育自己的子女;聘请保安,保证自己家庭的安全;聘请自己的私人医生,为家人治病;邻里之间有纠纷,或者以双方谈判和解解决,或者诉诸武力,分出强弱胜败来解决;要出行,自己从自己家门口修一条路等等,无论是每一个家庭的内部成本,还是其造成的外部负效应,代价都非常高昂,损失非常巨大。于是,每个家庭聚集在一起,选出公共机构,成立政府,办学校,成立警察局和法院、医院,还有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替纳税人修路。这就是国家、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产生和形成的经济学原因。因此,在现代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中,人们生活在公共的基础服务、关系之中。中国城市的居民也不例外。

那么,中国城市中,无论是原住民,还是新市民,他们对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有什么样的梦想呢?

首先,是教育成才梦。历史上看,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有学而优则仕,望子成龙,封妻荫子,荣华富贵的愿望。这样一种文化,传承到现在,虽然有所变异,但也经久不衰。无论是在中国的农村,还是在中国的城市,每一个家庭,都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都大学毕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30年前是进工厂,当军人,当司机,吃公家饭;后来是当医生,当工程师,当艺术家等;再后来是当科学家,进银行,进证券公司等;现在是当公务员,进事业单位,进大型和垄断型的国企,进金融机构,当律师等等。家庭及自己的职业理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变化,但是,每一个家庭,上一代人希望下一代比自己强,有丰厚的收入,有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尊敬。相当多农村的家庭,许多低收入的城市家庭,因子女上大学而背负债务,甚至因学而致贫。这就是中国人的教育和成才梦。这种梦想形成的巨大的公共服务需求,要求政府建设更多的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扩大义务教育从幼儿到高中,农业、师范和军校等高中等教育免费,非义务教育降低学费,每一个家庭都能公平地拥有和享受教育机会和资源。人民希望政府在提供教育服务的方面:择校及择校费,北京的非户籍家庭的孩子不能在北京考大学,入托费和学费昂贵等问题,迅速改变并成为历史。

其次,是看病便利和便宜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中国城乡的医疗条件很差,人口因病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较高,人均寿命不长。人们看不起西医,大多数人无钱看病,许多病人由乡中“土方”和走乡郎中治疗。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得到了城镇医疗体系和乡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服务,虽然水平不高,但是费用低、覆盖广,是当时的一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过去传统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医疗服务体系解体,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没有及时建立起来,甚至在医疗资源行政垄断的格局下,又推进医疗公共服务的过度市场化改革,使得许多农村没有完善的医疗服务机构,看病要往县城跑,城市里的医疗机构也很拥挤,城市居民看病也越来越不便利,看病越来越贵,相当多的农村居民、许多城镇居民,因病而生活水平下降,甚至成为贫困家庭。一些地方还发生了假医假药治残治死人的事件。

除了上述在生活安全中所述的,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外,政府出资或者引导建立更多的大型、中型、社区医院,提供更多的医疗机构资源,改变就医难,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的格局;政府控制医疗价格和药物价格,进行医疗和药物管制,特别是严厉打击假药假医,使人们不因供给方信息不对称和强势而造成小病大医,普通病贵治,甚至因假药假医而害命。总之,病能及时所治,医疗费用较低,看病安全,这就是人民的看病便利和便宜之梦,也是人民对政府在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方面的希望。

再次,出行和通讯便利梦。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中,自给自足经济和社会的封闭性,使人们劳作和交往的地域范围很小,出行的时距都很短。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使人们工作、购物和交往的出行时空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出行的便捷与否,教育、购物和看病等出行是不是快速和便利,成为了居民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年,美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每个美国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小汽车。在改革开放之初时,中国家庭拥有自己的轿车,似乎真是一种遥远的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进入21世纪的10年中,中国人的轿车之梦开始成为现实,轿车开始进入了中国平常百姓的家庭,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内道路、普通公路、高速公路等飞速发展,给中国家庭轿车的行车梦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条件。然而,美国人是在人口相对较少和国土面积较大,人均能源资源比中国要多得多,城市的平均人口规模要比中国小得多等这样国情下实现了他们的轿车梦,中国能吗?中国未来15.5亿人口,如果每个家庭都有两到三辆汽车,再加上党政、事业、社团、企业等非家庭用车,还需要占用2亿亩,甚至更多的耕地来修建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未来全球新增石油的60%,甚至更多,需要分配给中国使用,城市中轿车尾气排放形成的污染将越来越严重,城市的阴霾天气将成为常态;而且在一些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的城市中,轿车出行速度将比步行还要慢,市内道路将成为巨大的停车场,人们花在居住地到工作地的通行时间将会平均长达两个小时左右。

因此,美国式的轿车梦,在中国必定会受到人口众多、空间狭小、能源短缺等国情的限制。各城市政府提供组合的公共交通体系,使人们成本较低和便捷地出行,大大缩短了的通行时间,可以用来休息和享受天伦之乐。这就是中国城里人的出行梦。

20世纪50年代时,中国人民曾经将向往的共产主义社会比喻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时至今天,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电气化实现了,而且大规模无线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电视转播接收等技术的应用,人们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过去的有线固定电话在很大程度上被无线移动电话所替代,平面媒体,声讯、网络、电视等等,爆炸式地普及。今天,无论是老少男女,无论是从事何种工作,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计算机在城乡普及,电视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便捷的通信和网络及视频资讯,甚至中国人都还没有梦想就提前实现了。对此,人们的企盼是,移动通信、网络和电视等的资费再便宜一些。

五、环境美好梦

曾几何时,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憧憬是:炼钢厂和高大的烟囱,冒着蒸汽的火车,化肥和农药,草原、湿地、湖泊和森林被开垦为良田,进入布满钢筋、水泥、柏油和火柴盒式的城市居住领域等等。而工业化过程中的石油农业、工业化生产以及化学等制品的生活用品,给生态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威胁着人们生活的安全。并且,城市人口的集中,失业,社会矛盾增多,机动交通发展,也使居民的个人及家庭财产和人身不安全因素增多。

资讯便利还没有来得及做梦就实现了,而刚刚开始实现的传统现代化梦,时间也就20到30年,就催生了人们的另一个梦想,就是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有一个优美和安全的生活工作的生态环境,有一个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社会环境。

第一,饮水和食品安全梦。希望饮水时,水没有受到污染,矿泉水中不要加有害的物质;希望喝饮料时,没有更多的化学物品放进其中;喝牛奶和酒水时,希望不要喝到假酒和有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的奶;吃面时,希望不要吃到有增白剂的面粉;希望食粮和蔬菜中最好没有农药、化肥和添加剂的残留。安全的水和食品,是现代城里人生活梦的一部分。

第二,空气清洁富氧梦。希望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很少有或者没有沙尘和飞扬的尘土;工业废气烟尘排放达标,并且气体和粉尘排放多的工业远离城市,并且随着技术的日益进步而大量地减少排放;城市中公共交通发达,轿车尾气达标排放,并日益减少;开展倡导禁烟活动,促使吸烟人数减少,降低被动吸烟概率;空气清洁,能见度很高,并且由于植被覆盖率较高,空气中富有氧气,使肺病发生率大大下降。

第三,环境安详宁静梦。传统农业社会时,人们在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畜力耕作和运输,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村落和田园生活和工作总处在宁静安详之中。而在城市和工业社会中,机动车的发动机声,刹车声,鸣笛声;建筑工地和工厂的作业声;警车、消防车、医疗车和公务车的警示声;集市街道上的广告声和社区中人声鼎沸;白天在喧嚣之中,晚上可能还有嘈杂声。因而,人们梦想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中,机动车的发动机和鸣笛声小一些,工地和工厂离住地远一些,夜晚不要施工,林荫和树木多一些,大街、社区和工作地点尽可能宁静,生活和工作在安详之中。

第四,社区、街道和工作场所环境卫生整洁梦。传统农业社会时,生态肥料,人力和畜力劳作,自然浇灌,用品大多是土质、木质、陶瓷等,可能有传统的环境不清洁问题,但是没有城市和工业社会不容易降解的玻璃、塑料、金属、化纤、矿物质建筑材料等垃圾的污染。现在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中的人们,希望街道、社区和工作场所清洁一些,污水走地下管网并得到处理,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不要流到农村并且用来灌溉农作物,城市中水系和湖泊水质没有臭气并保持在一类状态,工业和生活垃圾集中及时得到清运,垃圾场远离社区并得到封闭式处理,运送垃圾和粪便的保洁车辆密封运输并且不要在街道和道路上到处扬撒。这就是现代城市人盼望生活和工作在清洁环境之中的梦想。

第五,园林、湿地、山水生态梦。虽然在城市中,人们生活和工作在多是钢筋、水泥、玻璃、柏油等道路和建筑的环境中,然而他们更向往的是,城市中有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人们的工作之余,在清晨和傍晚,可以在公共的河边林荫下,在免费的公园里,在免费的湿地之中,看到树木,看到草坪,甚至看到青山,看到绿水,看到各种飞鸟、昆虫和奔跑的动物,看到春天的叶嫩和花艳,夏天茂盛的青翠碧绿,秋天的果香,在北方的冬天还能闻到枯木草叶的生态气味。生活在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之中,不能不是现代城市人企求的梦想。

第六,家庭生活和工作安全梦。传统中国农业很多的村庄中,人们曾经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城市和工业社会改变了这一切,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多了起来。因此,人们生活在城市中,希望大人和孩子们在上学、工作和购物等途中,避免交通意外,平安回家;希望上学的孩子们,在学校和上学及回家途中不发生人身伤害;希望孩子和自己不被拐卖、绑架、盗窃、抢劫勒索;希望自己的住宅不发生火灾和被盗,并且住宅的建筑质量达到安全居住的标准;人们希望自己,特别是老人和孩子们不被电话、短信和网络等虚假资讯所诈骗,不被不法商家所欺骗;当他们跌倒或者遇到危险时,能得到路人的帮助,并且当事人和家属不要,特别是法官不要将后续救助的责任、费用赖在、判定在施助人的身上。人们希望安全地生活和工作在城市里,这也是现代城市人的梦想。

六、精神充实梦

中国人除了物质生活梦以外,实际上也有着内容极为丰富的精神生活梦。由于城乡、教育、地区、民族等差异,中国居民,他们的精神生活梦有所区别。但是,作为中华民族,他们在精神生活方面,也有共同的精神生活梦。

由于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幅员辽阔,其文明的进展呈现出多民族、多地域、多时段交替、多元化的特点。从中原农耕文化发育发展并扩散,到北方和西部游牧狩猎文明的进入,南北交流,东西融合,形成了历史上的华夏文化;从诸子百家,到孔孟为主的儒家文化主导;从中国本土的道教,到与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后来进入的基督教、天主教的融合和共存;从孔孟之道,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的被破坏和断层,到20世纪70年代末意识形态方面的解放思想,再到西方各种文化和思潮的进入,以及近年来国学的兴起;从过去传统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公平分配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文化,到改革开放后的鼓励个人和私营创业,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各种要素都参与分配的观念和文化;从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文化,到核心小家庭,以及独生子女,单身家庭的兴起;而且,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交通通讯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人际交往扩大等,中国文明和精神也在不断的传承过程中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文化和精神,与世界许多国家不一样的是,更加呈现出多元性、变化性和融合性,以及与时俱进的特性。

那么,在现代世界文明格局中,中国文化以及内含的中国精神,也就是现代中国人的文化和价值观是什么,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梦是什么?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梦看,一生中能体面和有尊严地生活,在事业上获得成就,并奉献社会,得到家人、亲戚朋友和社会的尊敬;自由地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关系之中,合理和合法的行为不受到限制;人们在人格上平等,在机会上公平,在财富的分配上尽量公正,实现共同富裕;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等,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工作和生活方式;科学和创新条件宽松,个人创新和创造的能力能得到自由的施展;在人生不如意时,能得到鼓励,得到安慰,得到关怀,甚至是得到信仰方面的精神宽慰,在合法的宗教信仰中找到独特的精神依托;能帮助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行政、司法、媒体和社会舆论公正和正义,扬善抑恶;传承中国文化精华中勤劳节俭、尊老爱幼、诚信自立、忠于国家和人民的优良传统,学习外来文化的先进之处,形成现代先进的中国文化和文明;社会和谐,政府与公民之间相互帮助、理解和包容,政治层稳定,人们生活和工作在安定祥和的环境中。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和工作在自由、民主、公平、正义、互助和和谐的,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社会中,这就是21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梦。

需要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内源文化与国外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传承和发扬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学术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人是谁?中国人就是传承了祖先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文明,有中国各地域内的历史渊源,族群间联系交往、语言文字、思维方式、思想文化、生活习惯、社风民俗、社交往来、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人类群体,在中国地域中集合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成员。其中中华文化的传承特点,就是中国人与美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印度人等等的区分之处。

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和文化,虽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也需要与现代化步伐同步俱进。但是,中国人追求现代精神生活之梦,特别是在外来生活方式,外来文化,外来宗教,外来思潮的影响下,是不是要全部抛弃中国传统的文化呢?我认为不是,也不应当。如果是,我们就失去了中国人的特征,失去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因此,中国人既要有现代精神生活之梦,要学习和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和先进文明,也要传承和发扬自己祖先优秀的文化和文明。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奉行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准则,重视和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和帮助,力图构建和谐亲善的温和气氛。注重“和而不同”,强调社会和谐。强调上下辈之尊之爱,家庭之睦,人际之和。提出了“和为贵”、“和合”的思想,追求人际和谐、身心协调、天人合一的境界,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好品格,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做人诚信道德,生活节俭,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诚信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西方人本“原罪论”的基础不同,对人的诚信之道建立在人本“原善说”的基础之上。中国人所讲的诚信主要是一种“身份”伦理,是做人之本,而西方人所讲的诚信则是一种“契约”伦理。在坚持人本“原善”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我们也要吸收西方文化的可用之外,用法律和契约的方式,约束人们去讲诚信。

中国文化中,有勤奋做事、节俭持家的传统,曾流传下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类的诗句。从欧美发生的金融和财政危机看,中国居民和政府有着积累储蓄的生活和理财方式,而欧美居民和政府则有着借款和负债式的生活和理财方式。中国储蓄、积累和投资型的生活和理财方式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30年。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需要发扬中国文化中优良的节俭传统,追求简约舒适的生活方式,建设一个节约型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派既概括了道德修养的完整体系,肯定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同时还为指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道德修养方法,诸如立志、学习、克己、内省、实践、慎独、持戒等,使自己做一个高尚和有道德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同时,还要有“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中国的许多家庭,许多个人,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而中国人也以喜悦的情怀容纳别人,善待别人,善待人生,凡事多从好处着想,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对人类、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与人相处,多发现共同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在与现代文明俱进,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传承中国自己优良和有用的语言文字、思维方式、思想文化、生活习惯、社风民俗、社交往来、道德规范等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这是区分世界上中国人是谁的重要标志,是保持和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21世纪伟大复兴,并长久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sitemap